【能量醫學專欄】
能量醫學發展演進 (上)
1955年德國醫師Dr. Reinhold Voll 發明傅爾電針,在皮膚表層測量人體電能的傳導, 奠定全世界EAV(Electronic Acupuncture according Dr. Voll) 能量醫學發展的基礎,美國的BEST, Computon, Omaga, 德國的MORA, BICOM, LIFE, 台灣的秦值儀等都屬此類系統。
俄國科學家為解決太空人在外太空進行體能檢測問題, 而研究設計穴位反射診斷儀(ARDK)系統,可呈現十二經絡各原穴的數值反應
日本亦在1950年代發明良導絡系統Galvanic skin resistance, 屬皮膚電阻分析儀, 及其後研發的各種共鳴磁場分析器 MRA, LFT, QRS,BA等。以下簡列幾種常見的偵測方式介紹之。
一、 EAV( Electric according to Voll)
十八、十九世紀時世界各地醫學界就尋求使用各種「能量」的治療,來改善疾病,包括溫熱能量、運動能量、輻射能量、電療、電磁能量、超音波能量、微電流、磁力、聲光電療…等。
1950年代德國傅爾醫師(REINHOLD VOLL,1909-1989)研究人體電能,他發現人體有「電能」分佈在每個細胞內外之間,其震盪頻率很低,電磁波的波長極長,此一電磁特性可以表現在人體皮膚上,於是設計一個簡單的電流迴路,在利用適當的電壓誘導,即可測出人體「電能」的變化。
在傅爾的研究中,他吃驚的發現到,兩千年前中國人繪製的「經絡圖」,竟然與他實際檢測病人身上「電能」變化的「路線圖」,是幾乎一模一樣的,於是他發明了「傅爾電針」,開啟了「能量醫學」的研究熱潮。
據了解,傅爾本身是癌症患者,作過膀胱切除手術,因為手術不是很成功,長時間裝著導尿管,一般人裝導尿管,均須數日一換。 但是,傅爾醫師以他自己開發出來的電針,每日測試自己的身體狀況,並以電頻來保持體內「電能」的平衡狀況,竟能不必數日更換導尿管,此外,癌症也未復發過,直到1989年,死於心臟病,享年八十歲。
目前全世界的「能量醫學」界,仍以EAV( Electric according to Voll)系統佔大多數,但此系統以「經絡」為切入點,對整個人體「能量狀況」,完整性不足,其系統儀器操作的「人為誤差」非常大,且發展至今五十年來一直未能突破,故褒貶不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