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認識骨質疏鬆症(二)

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

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可分為「不可控制因素」及「可控制因素」兩類。

1.  不可控制因素

(1)      女性

(2)      年齡超過七十歲

(3)      已達更年期或停經

(4)      家庭成員有人患骨質疏鬆症

(5)      身材和體格特別矮小

2.  可控制因素

(1)      鈣質攝取不足

(2)      吸菸

(3)      飲酒過量

(4)      缺乏運動

(5)      喝大量咖啡

骨質疏鬆症的診斷

目前臨床常使用的檢查方式可分為:

1.  單純X光影像:

約流失超過30%以上的骨密度才能在一般的X光片上清楚顯示並被診斷,於早期較難以診斷出骨質疏鬆症。

2.  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

骨質密度最準確的方法且應測量腰椎髖骨之一,兩者都做更好。若兩處都不能正確測定時,則可用前臂橈骨(拇指側)1/3處之測定取代。

3.  周邊骨骼DXA:

主要用於評估前臂小腿骨骼的骨質密度,機器較小,可於診間使用,但診斷上不如上述 DXA有用。

4.  單光子吸收儀

測定前臂骨質密度,操作只須十分鐘,但誤差較大。

5.  足跟定量超音波儀器(QUS):

測量腳跟骨骼骨質密度,無法用於股骨和脊椎骨質密度的測量和追踪,有異常時仍需使用 DXA 進一步評估。

上述4.5種方法於坊間相當普遍,有時易因人為操作產生誤差,若發現異常需至醫院就診。

骨密度與20-29歲年輕人比較所計算出的T值(T-score)

骨密度檢測結果

骨質疏鬆程度

T值>-1.0

正常骨量

–1.0< T值< -2.5

骨質缺乏,亦稱之為低骨量或低骨密

T ≦-2.5

為骨質疏鬆症;當合併骨折時可稱之為嚴重性骨質疏鬆症

備註:骨密度測出來是一個數值,因骨密度受人種、年齡等影響,故以該地區某年齡層的人口數值為基準,比較後得T值才具意義

參考資料:

老年健康講座系列(二) 台中榮民總醫院老年醫學委員會出版

骨質疏鬆症 臨床治療指引

上一篇:認識骨質疏鬆症(一)

下一篇:認識骨質疏鬆症(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ewvision2011 的頭像
    newvision2011

    電光斈堂

    newvision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